成语故事可以提哪些问题,关于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提出哪些问题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面对巨大的困难,我们应该坚持努力还是选择放弃?

2.成功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和勇气?

3.合作与团队精神的意义和影响力。

4.个人信念、坚持和毅力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5.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和应对方式?这篇文章通过愚公的故事,启示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并通过合作与团队精神共同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愚公移山这一典故和破坏生态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吗?

成语《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第五章,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横卧在冀州南边、黄河北边。住在山北的90岁高龄的愚公,每次南行都要绕道,于是,在某一天,他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到一起,准备把大山一点一点挖平,以便造福子孙后代。一帮人抱着坚持到底的态度说干就干,根本不在乎山的高大。

邻村的智叟得知愚公要挖山,就对愚公冷嘲热讽,认为山那么高大,想靠人力把它铲平,无异于天方夜谭。面对智叟的讥笑,愚公并没有理睬,而是持之以恒,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自己干不完,就动员子子孙孙接着干下去!最终,愚公以虔诚之心感动了上天,在天神的帮助下,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壮举。


关于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提出哪些问题


这么一则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的寓言故事,不成想却引起了热议:首先发难的观点就是愚公的做法破坏了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不宜提倡的;再就是正如智叟所言,愚公太蠢,可以搬家啊!

基于这两点,愚公移山终于从小学课本中移除出来了。

这则寓言不是教育学生真的去毁林挖山,而是用寓言的形式,教育学生只要有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世间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实质上,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个成语,没有明确地指代某件具体的事情。如果非要把这些借代寓意的抽象化,牵强附会地找到具体的人和事,而对号入座,似乎违背了寓言这一形式的涵盖,走进了死胡同。

如果说,愚公移山不适合选进课本,像这类寓言典故的成语还有很多,也同样不适合学生学习了,譬如: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按照现在的逻辑,岂不是教育学生不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变通,做事只会生搬硬套?

削足适履~指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去适应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有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地生搬硬套。按现在的逻辑,岂不是教育学生自残?如此血腥暴力,更该删除!

掩耳盗铃~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欺欺人。按现在的逻辑,岂不是教学生去做蠢贼?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或拥护,实际上害怕或反对。按现在的逻辑,岂不是教学生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欺骗领导和群众?

此地无银三百两~用来比喻本想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了。按现在的逻辑,岂不是教学生为人处世要狡猾、要思前想后,把不利于自己的言行做得更漂亮,达到天衣无缝?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深刻而生动。按现在的逻辑,画在墙上的龙会飞走,岂不是糊弄小孩子的把戏?这也太假了吧?再说龙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啊。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比喻以次充好。按现在的逻辑,岂不是教育学生不学无术充行家里手?以次充好牟取暴利?

……

概言之,如果按照这一逻辑,中国的成语要毙掉一大半!

如果这些保留下来的中国古典精华都要摒除,留给我们后代的文化遗产,还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呢?

无古不成今,没有古代的文明,哪有今天的繁荣?今天的繁荣都是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否则,没有坚实的基础,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焉有不倾塌的道理?

当然,现在的小学生确实喜欢脑洞大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总会难倒家长和老师们。但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不应该避开解决不了的难题,而是要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学习氛围。

正因为家长和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就更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尽快的掌握好基础知识,向这些难题提出挑战。唯如此,才是我们真正的教育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