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人说话口误的句子成语,形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用什么成语或谚语了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言多必失:【基本解释】: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拼音读法】:yánduōbìshī【近义词组】:直言贾祸、祸从口出【反义词组】:谨小慎微、少说为妙、守口如瓶【使用方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成语出处】:《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成语“一问三不知”究竟要如何解释和理解呢?其中大有玄机

成语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且许多成语中,还大多是很经典的典故,或者是包含有很有意思的传说故事。成语由于具有字数较少、用词凝炼、结构固定、寓意深刻等特点,所以为人们经常使用。那么,成语“一问三不知”究竟要如何解释和理解呢?俗话也说“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又是啥意思呢?何为“三不知”?其实,这其中是大有玄机的。


形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用什么成语或谚语了


成语“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指不论你怎么问都是不知道,很糊涂或者是很无知。而这其中的“三不知”,具体来说,就是对事情的发生、过程和结尾这三样都不知不晓。也就是说,不管你怎样问,总是说“不知道”。常常用来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甚至根本不知道。关键是后来的引申意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引申后的“一问三不知”,讲的是有的人是确实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有的人是明明知道一切,却说不知道而假装糊涂,其目的是故意隐瞒,明哲保身,借以逃避应有的责任,也就是明知而不说。


形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用什么成语或谚语了


“一问三不知”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468年,晋国率军攻打郑国,齐国派兵去援助郑国,齐国的谋士荀寅提出的意见没有被主将所采纳,反被批评,这是他自我反省时说的一段话。荀寅所说的“三不知”是指“始、衷(同“中”)、终”这三个字,也就是整个事情的开始、中间发展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后人从荀寅的这一段自我反省的话中概括出了“一问三不知”,其原意就是对某件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就乱说话,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形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用什么成语或谚语了


成语“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含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人生,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对于职场来说,更是具有警示作用。它旨在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当准备向领导人汇报的时候,必须要对整个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这三个方面都要了解清楚,考虑周到,才可以说出来。否则,如果当领导人追问的时候,对某个环节说不明白,或者一无所知,那就难怪要被领导人批评训斥,甚至追责处分了。


形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用什么成语或谚语了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一问三不知”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和玄机。比如当我们要形容一个人没有知识,什么都不懂,工作很不称职的时候,就可以说,这个人是个“一问三不知的废人”。再比如当我们要表示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故意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是可以用这个成语的。正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评论薛宝钗时说:“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她什么都知道,但是她比较乖巧、世故和谨慎,故意不轻易随便说话罢了。这大概就是俗语“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和“始终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的最好解释吧。


形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用什么成语或谚语了




形容话说多了容易出错,用什么成语或谚语了


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对做好,就不能“一问三不知”,而要对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掌握清楚才行。同时,对于那些故意“一问三不知”的人,还是要适当提防一点为妙啊。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