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小人的成语故事,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提建议,希望他重用贤人蘧伯玉,赶走小人弥子瑕。但卫灵公正和弥子瑕打得火热,对史鱼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史鱼当了一辈子的官,既没有办法使卫灵公走正道,又没有本事让卫国发展得更好。他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生前没能说服国君,使他改正过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死后你们不要成殓。”卫灵公听到了史鱼的临终遗言,后悔得不得了。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个大官,非常有钱。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谋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经济上的.援助,闷头种田,自食其力。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子在《不苟》一文中,对史鱼和田仲两人的情况加以评论,说他们都是奸人,用欺骗的手段来盗取名声。


  ◎成语释义


  表示用欺骗的手段盗取名誉。


  ◎故事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出处译文


  对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贫贱的人一味迁就,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盗取名誉的做法,用心再险恶没有了。


  成语寓意


  自古以来,沽名钓誉与好大喜功者,不乏名人,最终都难成大业。项羽与刘邦对峙多年,最终功亏一篑,自刎乌江,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项羽沽名钓誉的性格。面子对于项羽来说,仿佛比一切都重要,无论是鸿门宴上放刘邦一条生路,还是攻占咸阳后急于衣锦还乡,都体现了项羽沽名钓誉的一面,而各种机会的丧失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成语告诉人们,追求名利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是否用了见不得人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追求名利的心态不可过于急切。

《论语》小故事之沽名钓誉之灾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讲解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故事

沽名钓誉之灾


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

孔子讲学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声,甚至总想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

子贡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改变了很多。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值;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

白公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出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了楚国。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

楚国

云尘子说:心中总是有为名为利的念头,便会因得名得利而喜;得到之后因为害怕再失去,就会患得患失;想要得到名利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会发生怨恨/争斗,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得到,灾祸也就随之而至了。

本文章摘自我爱学国学之论语


感谢各位亲的阅览,下期再见!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