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草偃成语故事及道理,风什么草堰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风行草偃

汉语成语

风一吹过,草就随之倒伏。比喻以仁德教化人民而使人民顺服。也比喻上级的命令下级一律遵从。也作“草偃风行”“风驰草靡“。

秋雨夜灯晾网寺

旧时在西团镇东南三里处有座古老的寺庙。寺门的东西两侧各有四个斗方大字,东为“晾照千秋”,西为“网罗万国”,故人称其寺为“晾网寺”。
晾网寺共为三进,前门大殿森严,,弥勒佛坐守山门,中进为一座空殿,专供香客休憩。后进为大佛殿,供奉释迦牟尼。大佛殿东西两壁墩分坐十八罗汉,其上方悬有“光满大千”之巨大匾额。东为文昌殿,其匾额为“云汉为章’。西为华陀殿,脊桁中有巨木托方,黑底金字记述建寺的历史,文称:此寺初建于唐高宗咸亨二年,明嘉靖时御史左鼎修建,清末地方绅民集资重修云云。
晾网寺建于唐初之说,窃以为不确,因西团地区大约在元朝末年方成陆地。近查明嘉靖版《两准盐法志》草堰场地图有“浪港寺”记载,“晾网寺”似为“浪港寺”之谐音。言其历史悠久似不过分。
世代桑沧赋予晾网寺许多动人的故事,“发綉佛”的传说,尤为凄恻哀婉。说的是,明嘉靖年间,御史叶大镛,为官清正,生性耿直,与奸相严嵩不和。严嵩为了独揽朝政,向皇帝进了馋言,把叶御史打人监狱。其女儿叶频香逃离京城,几经辗转到了茫茫的黄海之海滨,在西团晾网寺避难。叶小姐在晾网寺栖身,伸冤无路,报仇无门,寝食不安,度日如年。一天 ,她突然想到自幼随母学得一手刺绣手艺,何不绣一帧佛像,送上京城,好面见当时笃信佛教的嘉靖皇帝,为父鸣冤,报仇雪恨?于是,她就用随身带来的巨幅红绫作绣底,以发代线。每天从黎明到黄昏,将自己根根青丝拔下,剖成四开精心绣制佛像。从春到夏,从秋至冬,寒暑易节,矢志不渝,整整绣了一年零八个月,当佛像绣成之时,姑娘已眼神耗尽,双目失明。
叶小姐并没有因为双目失明而伤感。她坚信,只要佛像绣好,就一定会得到信神如痴的嘉靖皇帝接见,父亲的冤仇一定可以昭雪。可是,就在憧憬美好未来时,从京城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说叶御史身陷囹圄,含冤而死。这一晴天霹雳,使叶小姐悲痛欲绝。她手捧发绣佛,仰天长哭:‘苍天啊,苍天,父亲含冤而死,女儿心肠枉费,真是天绝我...”哭声惊动乡邻,当人们赶来时,小姐已悲绝于世。
为了纪念孝女叶频香,西团人把“发绣佛”悬挂在晾网寺正殿,供人瞻仰,寄托哀思。世代相沿,此风不变。
延至清光绪年间,西团隶属草堰场,草堰场衙署中有幕僚宣瘦梅者,其人善书擅画,能诗能文。尤其热心搜集地方掌故,听说晾网寺有发绣佛,登门求观,见之赞不绝口。自此,他不时在晾网寺走动,成为晾网寺的座上宾,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晾网寺“浴佛节”,宣瘦梅必至。每年四月中旬东西殿院芍药花盛开,宣瘦梅必来赏花。每至寺内辄与寺内主持僧谈古论今,品茶对奕,对寺内传说典故沿革变迁了如指掌。晚年,他回原籍安徽天长县,怡养天年。但是,回想起在西团的一段人生经历,感慨万千。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以花甲暮年,不遗余力刻意著述,写成(夜雨
秋灯录》一一书,书中对“发绣佛"作了如下叙述:
“东海晾网寺,藏有发绣佛一帧..。长二丈四尺横八尺,佛像蝌头披发,面如满月。胸前缨络垂如珠网,左手当胸抚卍字,右手秉羽扇,垂水纹。袈裟袒右臂,赤双跌,危立龙头龟背上,若鼍龙状,鼍半身在海涛中,四足摆簸,举头张吻吐白毫,升空成楼阁、台榭、日、月、山河。其下则飞蛇、飞鱼、水母争来朝拜,百怪万物。佛目微睨,慈悲苦恼,意甚垂怜。其上则金刚全卷。蝇头小楷.....末注嘉靖某甲子,优婆夷女弟子叶频香盥沐发绣。帧左空隙为旧戚丁尚书草隶,序发绣佛颠末,文甚长,不复记忆。”
《夜雨秋灯录》原有手抄本、石印本,1931年前后被上海文化界翻印成普及版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其著作中亦有提及。于是,西团晾网寺发绣佛一事,风传于世。扬州古董商携重金来西团求购。其时,晾网寺住持能悟矢口否认,而知情者传称发绣佛已由能悟先期盗卖。西团绅董大兴问罪之师,能悟曲意弥缝,以“情”(钱)“理”(礼)解决,不了了之。后由学董陈永钊书写“绣佛遗微”的匾额悬于西殿以兹纪念。
随着历史的变迁,巍然壮观的晾网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精美绝伦的发绣佛据说后来流传到了日本。
如今,后西团人纷纷效仿叶频香以发綉佛的做法,因为西团当时属于“台北县”,西团发綉也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东台发綉的始祖。

作者简介:

陆碧波,江苏盐城大丰人,1952年3月生。南宋陆秀夫后裔,作家,资深媒体人。发表各类题材作品一千多万字,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仓显,字烁之,1940年2月生,江苏泗阳人,早年毕业于苏州大学。长期以来,在大丰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自八、九十年代始,先后在党史办、国土局、组织部、政协从事编史修志工作。

现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大丰市政协文史委员、大丰市诗画社秘书长,兼任中国水浒学会公开发行期刊《水浒争鸣》(湖北)编辑、《大丰市志》特约编辑和《盐城市水浒学会会刊》、《耐庵学刊》、《大丰市文史资料》、《大丰诗草》等期刊的编辑工作。

编辑:吴勇胜、张昌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