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鹤扬州成语故事,骑鹤下扬州有何典故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骑鹤下扬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知名的典故,源自于南朝梁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在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骑鸾凌紫渚,气味浮松颠;童子何知道,春服一杯酒;偏坐伊余床,明朝又一村”。其中“骑鸾凌紫渚”一句,是指骑着仙鹤在紫色的水面上飞翔,寓意仙境之美。

后来,这句诗被人们传颂开来,人们将“骑鸾”改为“骑鹤”,形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成语“骑鹤下扬州”,用来形容游赏自在、超脱尘俗的境界。

旅行随笔26:骑鹤吟诗下扬州作者:赵富山(报人洛钊)


骑鹤下扬州有何典故


80-90年代曾到过两次扬州,觉得这里是个很美的城市,当时又是个不通火车的城市。扬州的西湖与杭州的西湖可相媲美,只是扬州西湖的面积较小。古人为她添一个“瘦”字,苗条清秀之状挥洒亦尽,如赵飞燕之容姿也。你如游瘦西湖,会发现这个狭长而弯曲的一泓清水正好点缀在极目无边的緑野平原之上,岂不是恰如其分地“瘦”?

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使扬州人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她的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扬州市提出“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的城市旅游口号,笔者认为它亟符合扬州旅游名城建设的目标形象定位,体现了扬州“人文、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质,能够让游客感受到扬州文化力量的震撼、精致生活的体验、回归自然的享受,来这个古城旅游,在得到心灵宁静的同时,会馈赠我们多少生机和活力。


骑鹤下扬州有何典故


扬州城市形象以扬州瘦西湖标志性建筑五亭桥为主体,辅以杨柳、古城墙、仙鹤、月亮、桃花等构成,体现出扬州优美的人居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桃红柳绿的烟花三月去浏览瘦西湖美景,体验古人“骑鹤下扬州”的浪漫,把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深远意境,无疑是人生一大享受。

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清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名闻中外。

名闻天下的瘦西湖大虹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祯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

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据传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问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丐尚能作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舫弦歌,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人们步入佳境。

步入瘦西湖的南大门,像越过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镌有一副槛联: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

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著名书法家李圣和书写。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凭添了几分姿色。

步入瘦西湖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卧波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此景即称“长堤春柳”。每当和煦春风吹过,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婀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令人痴迷!

诗人陈其工有云:“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重头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元妃登上挂揖兰舟,透过珠帘绣幕,去纵情领略瘦西湖的风光。 春日踏访柳堤,漫步在“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受。堤畔有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由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

据说,当年隋炀帝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堤两岸大量插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炀帝大喜,并亲手先栽一株,又赐垂柳姓杨,外地的柳树到了扬州就称杨柳,“多情最是扬州柳”,杨柳如今成了扬州的市树。


骑鹤下扬州有何典故


“长堤春柳”似东风二月,以桃红柳绿间植取胜,而桃花坞则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气派见长,“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时。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此处以锦囊收桃花艳骨,埋于一抷净土之中,当她边舞边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时,连桃花鸡的花瓣也籁籁飘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据野史记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到了某盐商时,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竟然说出“柳絮飞来片片红”之句。金农为之解围,说是古人确有该诗,并为之补全,诗说:“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闹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明知是金农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农的才思敏捷。

扬州素以桥乡闻名,以拱桥见长。著名景点为“四桥烟雨”,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此景建于康熙年间,曾是大盐商的私家园林。登上四桥烟雨楼,南面虹桥,北面长春桥,近处的春浓桥和西边的五亭桥,都历历在目。每当风雨萧萧时,四桥就忽隐忽视,故称“四桥烟雨”。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桥桥不同,但这四座桥却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衔接起来,又以各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湖景点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区间,使每一风景区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味。难怪乾隆每次下江南都要登临四桥烟雨楼,凭窗眺望,御笔题下“趣园”二字。


骑鹤下扬州有何典故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墙将大片湖水挡住,仅以一圆形的洞门引人入内。清初这里是徐宝山洞堂,故名徐园。徐宝山曾任辛亥革命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统管两淮及八百里长江的缉私。他曾追随孙中山,与清军对阵作战,其后又提出撤销扬州军政府,从而统一江苏的主张。由于他轻视袁世凯,并赶走袁派来监视他的参谋长,袁世凯下毒手派人将他炸死。曾与徐宝山共事过的著名书法家吉亮工题写了“徐园”两字。刚挥毫时,他心情比较沉重,故“徐”字为行楷,后越写越激动,以至写“园”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写成了行草。字径虽逾尺,但两字配合和谐,笔力遒劲。 这一小小园林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人顿感江南园林之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就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构园者的苦心,

穿过徐园的后门,越过小虹桥,来到了小金山。清朝时,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开一段莲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开挖出来的河泥人工堆积而成的。春天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称“梅岭春深”。

据说当初在堆土成山时,屡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头晕眼花。一次在睡梦中,看见关羽带领士兵正在打梅花桩,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惊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览至此,闻听此事大悦,左右乘机连媚说:“皇上南巡,感动天地神灵,连关帝也主动为皇上效力。”乾隆高兴即命重赏。

杭州有个西湖,这里就叫瘦西湖;镇江有个金山,这里就叫小金山。可见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 沿着碗蜒山路,拾级而上,岭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此时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种形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有自然之势。

古城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园林”之称,到处都彰显示出文学艺术的风范。那临水而建的琴室,门前古柏两株,树龄都在200年以上,树高过檐数丈,葱笼叠翠。走进琴室的庭院,东面花瓶门的石额上刻着“静观”两字,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琴室后是木挥书屋。木挥是桂花的别称,一处清幽读书所在,园内种有老桂树,开花时节浓香醉人,故又名“桂园”。

编辑:乐在其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