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成语故事简介,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望梅止渴。曹操,激励士兵走出沙漠。


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浓雾骗得箭。


三分天下。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政治谋略。


王佐之才。指荀彧


火烧连营。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的命根


七步成诗。曹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性命。


周郎顾曲。古语有云:曲有误,周郎顾。


舌战群雄。诸葛亮一人VS东吴群雄


木偶退敌。诸葛亮死前,授计姜维制作形似诸葛亮的木偶,吓退司马懿


七擒七纵。诸葛武侯,以德服人。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南蛮没有叛变。高瞻远瞩之见!


水淹七军。关羽利用洪水灭敌


火烧赤壁。诸葛亮 周瑜=策划三国时代最大的纵火案。


木牛流马。诸葛亮自制的交通运输工具。高人!

三国历史上十大著名文臣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谋士灿烂,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著名武将和贤德文臣,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三国历史上十大著名文臣,我们一起来看看呗!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十、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终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与周瑜一起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孙权每出征,留张昭镇守,领幕府事,并对张昭敬称为“张公”。张昭容貌严正,敢于直言谏诤,与其他士大夫一起采周、汉制度,撰定朝仪,以规范朝廷活动,体现出儒学朝臣的风范。

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后孙权称帝时归功周瑜,张昭正欲赞颂功德,孙权直言,当年如从张公之计,今日恐已乞食,以致张昭惭愧难当。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张昭善隶书,其作品无存。唐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九、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

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法正善于奇谋,诸葛亮对他十分欣赏,陈寿也将他比作魏国的程昱和郭嘉。但陈寿同时也认为法正品德不佳,这一点也与程昱和郭嘉相似:程昱性格急躁,喜欢与人结怨;郭嘉不喜拘束,行为不检点。两人虽对魏国功不可没,但性格及操守上皆有缺陷,这也与法正得意后肆意报复相似,故陈寿以此二人比拟之。《全三国文》辑录有其文一篇。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八、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曹操一路凯歌,成功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部。破吕布,斩袁绍,征乌丸等。

征吕布,曹操采纳郭嘉的谋略,攻打吕布。先破彭城,后败吕布,最后将其围困于下邳,吕布固守不出。双方僵持了半年后,曹操看己方士兵疲惫不堪,打算退兵,这时郭嘉以项羽之例劝谏曹操,劝曹操急攻。曹操采取了郭嘉的建议,最终将吕布擒杀。即为三国志中记载“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打袁绍, 根据郭嘉分析杀了吕布之后 只要再将袁绍击败,便可以平定北方。但这是曹操却害怕了。郭嘉便以项羽为例“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讲出了“十胜十败论”。这一论述激励了曹操,在这之后,就开始了与袁绍积极抗战的准备。之后便有了官渡之战,袁绍大军败退,后袁绍就因病去世。

除此之外,无论是郭嘉断定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还是袁绍三个儿子内乱,导致袁氏集团衰退,还有征乌丸时做出的准确判断都验证了郭嘉“鬼才”之名。

曹操大多数时候都在听郭嘉的建议,只有一次是与郭嘉之意相违背的,那就是放走刘备。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后,曹操便询问郭嘉关于刘备如何处置之事,刘备当时虽无权无地,但是深受百姓爱戴,郭嘉认为杀不得,便暗示曹操将其软禁,但曹操不解其义,放走了刘备,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由此又一次验证了郭嘉“鬼才”之名。

郭嘉死后,曹操再其灵堂之上,痛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而在曹操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赤壁之战 ,更是哀叹一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因建安十二年郭嘉逝世,后诸葛亮出隆中,辅佐刘备。后世便流传了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由此可见郭嘉的才略过人。除此之外“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这首诗词也极其的推崇郭嘉之才。而《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七、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交好,二十一岁便跟随孙策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带兵赴丧,并留在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

公元208年,黄祖的部将甘宁前来归降东吴,周瑜和吕蒙一起推荐他,因此受到了孙权的重用。同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向孙权进逼。周瑜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周瑜和程普进军南郡,与曹仁隔江对峙。在两军交战中,周瑜在骑马督战时被飞箭射中,只得退兵回营,曹仁听到消息后,亲自督帅上阵攻击吴军,结果被周瑜击败。因此,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并屯兵江陵。公元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征伐益州的方案,在返回江陵途中,周瑜在巴丘病卒,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但却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大多数人会认为他是一位武将,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位武将,还是一位文官、谋士,因为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而且 他懂文学,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他是个文武全才。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六、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刘备悲痛万分,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亲自为其挑选墓地,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庞统的才华、计策、谋略智慧皆符合一个才干人的思维,可以说是当世才华人物的一个真实缩影。他有着多数才华横溢的人的傲气、刚正、豁达。足智多谋、巧言善道“凤雏”庞统的才华最为璀璨,但命运最为多舛。庞统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

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当时人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庞统这位三国时期最为璀璨的人物是怎么死的呢?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五、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在官渡之战中,计斩颜良,又计斩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又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奔袭乌巢,又力劝曹洪接纳张郃、高览,皆立下大功。

建安八年(203年),刘表强盛。荀攸力排众议,主张趁袁绍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谥曰敬侯。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曹操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曹操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曹操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曹丕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

荀攸与钟繇交厚,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荀攸生前在尚书台百忙之中也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去世。曹操每次说起他来就流泪。

公元244年(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太祖庙庭,追加谥号敬侯。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四、鲁肃(公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身大地主。

家中富裕,却好施与。汉末天下大乱,鲁肃不治家事,却学击剑骑射,结交豪杰。并卖掉田产,大散财货,赈济穷人,深得乡邻的欢心。招聚一些年轻人,给他们衣食,往来山中射猎,偷偷组织队伍,讲武习兵。当时,周瑜驻军居巢(今安徽巢县),有一次率数百人路过鲁肃家,要求他资助军粮。鲁肃家有两个大仓库,每个仓里屯米三千斛。他指着其中一个大仓库,全部送给周瑜。周瑜深知他是个奇才,二人遂成为好友。周瑜后来向孙权推荐鲁肃说:“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鲁肃是孙权领导集团中仅次于周瑜的重要谋臣,体貌魁梧雄壮,少有大志,好为奇计。孙权和陆逊在一起评论鲁肃时说,周公瑾把鲁子敬推荐给我,与我交谈天下大事,纵论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真是一件快事。当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向我进攻时,唯独鲁肃力排众议,提出联刘抗曹战略。鲁肃的计谋策略,比昔日的张仪苏秦更胜一筹。《三国志》评论鲁肃的谋略建树时,说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与鲁肃会见,二人谈得很投机。孙权宾客退去,鲁肃也告辞。而孙权却单独把鲁肃叫回来,与之秘密商议建立帝业的大事,他说:“如今汉朝政权衰微,四方混战,我继承父兄余业,很想像春秋战国时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建立霸业,君既惠顾,该怎样辅佐我呢?”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刘邦本想拥立义帝,但没有实现,原因是项羽反对。现在的曹操,就像从前的项羽。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效法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呢?依我之见,汉王朝是不可能复兴了,而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打败。为您谋划,自己也无什么可忧虑的,为什么?因曹操在北方无暇南顾。我们则可以先消灭黄祖,再进攻荆州的刘表,将长江上下据为己有,然后称帝王,图天下,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帝业。”孙权很高兴鲁肃的战略构想,更加看重鲁肃。

不久刘表病死,鲁肃进言孙权:“原来刘表统治的荆、楚(今湖北、湖南两省之地)与我们相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如果占据过来,就可以成为帝业基础。如今,刘表已死,他的两个儿子素不和睦,军中诸将,也各怀异志。另外,刘备本是天下枭雄,他和曹操是对头,他寄寓刘表,为刘表忌妒而不被重用。现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两个儿子同心协力,上下团结,我们则应和他们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如果他们内部分裂,我们又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并吞他们,以成大事。

请你派我去凭吊刘表,慰问刘表二子,并慰劳他们军中将领,同时说服刘备安抚刘表部众,和我们同心一意,共同对抗曹操。刘备肯定会接受我们的建议,则天下可定也。如果我们不快去,曹操肯定会先下手了。”鲁肃这一联刘抗曹的战略构想,是建立在对当时各种政治力量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曹操拥兵百万,实力雄厚,吴之实力确实不能与之争强。只有成鼎足之势,才能发展自己的力量,免遭曹操吞并。而后,在天下变动时,乘机图谋进取,问鼎中原,建帝王之业。因此,孙权对鲁肃的谋略很赞同,派他去荆州。

鲁肃到达夏口(今湖北汉口)时,果然曹操已领兵昼夜兼程进攻荆州,刘表次子刘琮已投降曹操。而刘备正惶惶然向南逃跑准备过江。鲁肃直接到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境内)去会见刘备,说明孙权意图(实际是鲁肃的谋略),陈述江东仍有强大实力,劝说刘备与东吴合作,共同对抗曹操。刘备很高兴这一战略构想,随同鲁肃到了夏口,开始联吴抗曹谋略的实施。

曹操占领襄阳后,日夜兼程,又占领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并有东进之意。孙权大惊,连忙和部属商议对策。诸将都说应该欢迎曹操,实际上是要投降曹操,唯独鲁肃一言不发,孙权知道鲁肃的意思,拉着他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说:“刚才众人那些意见,都只能误您的大事,无法和这些人讨论大业。我鲁肃可以归降曹操,而你却不能。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鲁肃迎曹,他会让我返回故里,给我一个官职,按名分,起码也不低于从事(参谋官),乘牛车,跟随有吏卒(随从),交结士大夫,步步高升,将来可以当上州长,郡长。而您迎曹,他怎么安排你呢?希望你早下决心,不要采纳他们的建议。”孙权叹息说:“诸将之建议,让我非常失望。您的明智的分析,正和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让你来帮助我呀。”由于鲁肃的谋略,才最终有孙刘联军的赤壁大胜,确立了三国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实际上是曹、刘、孙争夺战略要地荆州的战争。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撤出江陵。公元210年,刘备为了立足以图发展,亲自到京口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并借荆州南郡。在是否借荆州的问题上,鲁肃的谋略更比他人高明。周瑜极力反对,他说:“刘备是个枭雄,而且有关羽、张飞等熊虎之将辅佐,必然不会长久甘为他人所用。应当将他软禁起来,为他大筑宫室,用美女消磨他的意志,把他同关羽、张飞分隔开来。然后挟制他,攻占他的地方,大事可成。如果现在再把土地借给他,使他们聚在一起,就好比蛟龙得云雨,终究不会困于水池之中。”吕范等人也劝孙权扣留刘备。只有鲁肃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说:“曹操力最强大,是一个劲敌。目前我们刚占领荆州,恩信未洽,民心不一。把荆州借给刘备,使他安抚民心,又给曹操多树一个敌,使他在荆州为我们抵挡曹操,这是上策。”孙权采纳了鲁肃建议。曹操听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执笔书写文件,惊得半晌无言,手中的笔也掉在地上。可见,借荆州给刘备,既可分散曹操兵力,又可继续联合刘备抗拒曹操,在战略上,对曹是极大的不利。

任何谋略,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一定的利益服务。鲁肃在辅佐孙权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战略是造成鼎足之势,稳住阵脚,观天下之变,待机发展。赤壁战后,鲁肃之所以力主借荆州给刘备,出发点仍然是为了造成大三角格局的总战略,借刘备之力,分曹操之势,使孙权立于不败之地。这个战略构想成为孙权终于在公元229年登上皇帝宝座的指导性长久性谋略。

鲁肃于建安22年去世,享年46岁。《吴书》说:鲁肃为人严谨,生活节俭;治军有方,令行禁止,虽在军中,手不释卷;又善谈论,思路开阔,有过人之明。东吴将领中,除周瑜之外,没人超过他。他一直坚持三分天下的战略谋划,并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三、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其实司马懿不仅是文臣还是武臣。他和诸葛亮一样,既是治国的文臣,又是开疆拓土的武臣。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二、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东汉末年顶级谋士、政治家,很早就投奔了曹操,后来作为曹操首席谋臣,帮助其统一了北方。荀彧的政治报复很明确,最初跟随曹操就是希望曹操能将汉王朝带入正规,可惜曹操野心极大,所以在曹操想称王后,荀彧就极力劝阻,结果遭到曹操记恨,后来在曹操的暗示下,荀彧自杀而死,实在是可惜!

1、出生显赫,王佐之才

163年,荀彧出生在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他是荀子之后,家族在当地是望族,祖父有神君之称,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妻子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儿。荀彧年少时有才名,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2、弃官归乡,投奔曹操

189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11月董卓自为相国,把持朝政,荀彧对汉王朝归属感极强,所以弃官归乡。后来,荀彧来到冀州,被袁绍待之为上宾,但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191年,29岁的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到荀彧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荀彧也为找到明主而高兴。

3、辅佐曹操统一北方

成为曹操的谋士后,荀彧为曹操规划了统一北方的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在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在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曹操也称荀彧为“吾之子房”。

4、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又要反曹操

曹操是一代雄主,荀彧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辅佐曹操,希望曹操能够做一个将国家带入正常轨迹。荀彧向曹操提出的政治纲领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我们经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荀彧先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稳定朝政,可惜曹操野心大,他统一北方后想称王,这与荀彧的政治目的不一致,所以荀彧要反曹操。

5、荀彧怎么死的?

荀彧是自杀死的,时年五十岁。212年,曹操统一北方后,要代行皇权将自己封为魏公,荀彧对此坚决反对,这无疑遭到了曹操的记恨,后来受到曹操冷落,不久后荀彧忧郁而亡(对此,《魏氏春秋》说荀彧是被迫服毒自尽)。

213年,曹操进封魏公,这无疑加深了荀彧被迫自杀的说法。


三国文臣谋略成语故事


一、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