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深厚成语故事大全,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画蛇添足》古时候几个人共有一瓶酒,该谁喝呢?他们想了个办法,就是都画蛇,谁最先画完,就是谁喝。有个人最先画完了,他说我还能给蛇画上足,等他画完足时,酒已被另一个人喝了,那个人说蛇本无足,你何必给他画足呢?喝不上酒,活该?

说明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臆想办事。

《愚公移山》古时愚公家的前面有大山阻挡,出入行走极不方便,愚公决定集合全家人,把山移走,决定了就行动,一家人就干开了,后来,感动了上帝,上帝派大力神,把山背走了。

说明,任何事只要下定决心做,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苏轼写的6篇哲理小寓言故事,短小精湛、寓意深刻又趣味十足

大家好,我是载月诗话,正在参加头条万粉计划。文章开始前,请您花2秒钟的时间,给作者点个关注,如果您觉得我写的尚可,请您给我点个赞,分享一下文章。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观点,或者给我提批评、意见和建议,也欢迎您留言或者私信我。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登峰造极。

他的诗题材广阔,风格独具,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书法又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但鲜有人知道,苏轼其实也是一个写寓言的大师, 他的寓言作品诙谐超然,思想独具,继承了唐代寓言的针砭时弊的社会作用,又带有个人超然物外的洒脱和幽默。读罢令人发笑,然后低头思悟良久。

今天我们分享6篇苏轼写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诙谐幽默间就给我们寄托了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蛤蟆与鼍

苏轼〔宋代〕

【原文】

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无尾,何哭?”

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翻译】

艾子泛舟海上,晚上停泊在一座岛屿上,听到海里有两个人一边哭泣一边谈论着什么。

其中一个人说:“昨天龙王有旨,水族中有尾巴的都要斩首,我是一条鼍,因为怕被杀头而哭泣。可是你是一只蛤蟆,没有尾巴,为什么哭呢?”

另一个人回答道:“我如今是没有尾巴,但只怕龙王再去追究我那一段当蝌蚪时的经历啊!”

【小故事大道理】

此篇“蛤蟆”出于苏轼的讽刺小品集《艾子杂说》,短短七十六个字,却足可令读者且笑且感慨。

苏轼有过不少艰难痛苦的人生经历。宋哲宗绍圣(公元1094—1098)年间,在激烈的党争中,重新登上朝堂的变法派大肆驱逐元佑党人,清除异己。

与宰相司马光有关的的三十一人,都被贬官。苏轼也被贬向海南昌化军。

文中提到的蛤蟆还在蝌蚪时期的小尾巴,就隐指政敌攻击的所谓“首尾附会之人”的他本人。

此次被贬南方,就是那些新党人物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加给他的罪名的结果。

文中的尾巴还令人想起一句中国人常说的话:“夹起尾巴做人”。

这句人人皆知的话语表明,我们人人都有弱点,都有不足,将那不大好看的“尾巴”夹起来,乃是我们做人极应注意的。

苏轼也是想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要虚心地为人处事,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谨慎虚心的处世态度。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小儿不畏虎

苏轼〔宋代〕

【原文】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翻译】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可两个孩子还是像没事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还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不害怕它们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了。

【小故事大道理】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人往往是这样,经验较少、情感较少或没有主观的生物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顾虑,敢作为。

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诺诺,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

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需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的,年轻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这本身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然而,由于年少无知,不谙世事,往往容易被一腔热情冲昏头脑,给其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由此看来,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知虽然可怕,但无知导致的无畏更可怕。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河豚发怒

苏轼〔宋代〕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

怒腹而浮于水,

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

磔其腹而食之。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翻译】

河里有一种鱼叫河豚,脾气暴躁,喜欢在木桥的柱子之间游来游去。

一天,它不小心一头撞在了桥柱子上。它顿时怒气冲冲,无论如何也不肯游开。

它怨恨桥柱子为什么要碰撞自己。它气的两腮张开了,身上的鳍也竖起来了,肚子鼓鼓的,浮在水面上,瞪着血红的眼睛要跟桥柱子算帐。这时候,有只老鹰飞来,伸出利爪,一把抓住圆鼓鼓的河豚,撕裂了它的肚皮,把它吃掉了。

【小故事大道理】

  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开阔,态度要冷静,要分析原因,从中得出必要的教训和启示。

如果象河豚那样,一味怨天尤人,意气用事,那么,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富人之子

苏轼〔宋代〕

【原文】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翻译】

齐国有一富人,家累千金,财产无数,但是他的两个儿子甚是蠢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导他们。

  一天,艾子对他们的父亲说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不通事务,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愿承担造谣的罪名。”

  富人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真是愚笨!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艾子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是他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愚不可及的儿子。”

【小故事大道理】

《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

俞敏洪说:“我的父母对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准则。父亲的大度变成了我身上的一个优点。”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日喻

苏轼〔宋代〕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翻译】

一个人出生就双目失明,从没有见过太阳,他就问别人,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沉闷如钟,一天听到钟声,他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他就把太阳想象成了蜡烛的形状。一天,他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小故事大道理】

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和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很像。

盲人摸象指的是众盲人摸象体的一部分,因而各执异说,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而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我们认识事物,也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当只听到或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时,不要自作聪明的胡乱猜测,只有对事物全面的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书戴嵩画牛

苏轼 〔宋代〕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请列举2-3个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或成语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翻译】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小故事大道理】

说到这个故事,就不得不提苏轼和王安石的一桩公案。

据说苏轼曾去拜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待时,偶然看见一首没有写完的咏菊诗,其中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觉得,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并不会落花瓣的,怎么能满地金呢?很快就在后面跟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苏轼续的诗后,笑了笑便写起了奏章,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去。

苏轼到了黄州,有一年秋,大风刮了一夜之后,菊花瓣落了一地。苏轼看到满地黄花之后,惊讶不已,半晌说不出话来。此时苏东坡才明白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原来是让他来看菊花的。后来苏轼和王安石再聚的时候,专门因为错改诗歌事道歉, 王安石笑着说:“你没看见过菊花落瓣,不怪你。”

这个公案历史真伪存疑,但苏轼本人其实是十分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的。

他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注意观察生活,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用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意见,要谦虚地接受正确意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