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习惯语文课堂展示《学与问》

编辑:爱评书 浏览量:

培养好习惯语文课堂展示《学与问》

23、学与问(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接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然后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文章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侧重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另一个则主要说明要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说理层层深入,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来看,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的层面上,即文章的内容,而忽视“课文是怎样写的”,即文章的表达方法。而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如果像平时教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咬文嚼字,悟情感,显然有些不太恰当。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文体意识”。结合教材的文体特点以及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作者选材的用意,学习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先回顾学过的三篇说理性文章,在学案中设计了填空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说理文的写作方法。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五、教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所以课前我让学生进行预习,基本掌握了本课生字词语,学生能读准字音,为读通课文扫除了拦路虎。《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说理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点切入,以旧促新,学生通过自学能很快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记忆难字“懈、翔”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利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引入了口头组词、故事、顺口溜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避免枯燥乏味的集中识字的方法。

4.教方法、养习惯。以读、写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由读、快速浏览、默读的方法,同时也纠正学生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六、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表现:

1、预习目标不明确,只停留在中低年级的水平,即把课文读通。

2、遇到不理解的词懒得查阅工具书。

3、不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不爱思考。

4、只注重课文写了什么,不思考怎样写?(写作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的甚至照抄别人答案,不去思考。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老师精心设计导入,先有针对性地从“学问”一词入手、再在其中板书“与”,让学生质疑课题,比较思考后者与前者是否意思相同,这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习惯培养】: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能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

  1、师:我知道大家一定预习过了这篇课文,老师检查你们的自学情况,能过词语这一关吗?(课件出示)

  (1)认读词语。

   知识殿堂金钥匙哥白尼

无影无踪科学奥秘不懈探求

稀奇古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随时随地能者为师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相辅相成

  强健有力沈括芳菲翱翔

(2)扫除了拦路虎,相信你能把课文读通顺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说理文也叫议论文)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否自学生字新词和把课文读通,这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培养的一种好习惯之一,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喜欢自我展示和挑战自己,老师设计“闯关读词”这一环节,也为顺利进行阅读教学扫清了障碍。

【习惯培养】:学生在预习中,预习目标不明确,只停留在中低年级的水平,即把课文读通;遇到不理解的词懒得查阅工具书。老师通过抽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利用字典查阅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能力,养成查阅工具书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2、回忆说理文的结构特点(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说理文常常在开头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板书: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用浏览的阅读方法,对照说理文的结构特点,试试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

(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指名交流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再看看课文中还有没有能代表观点的句子?

生:“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课件出示、齐读这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生:列举哥白尼、沈括的事例(板书名人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法可依”,降低难度,很容易地理清了课文的主要结构。

【习惯培养】:“温顾而知新”通过回顾学过的说理文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会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对照说理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每次阅读都带着问题去读,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师: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5位同学分别读课文,当然,其余的同学看好书,一字一句跟着默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4、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归纳段意。

(1)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同学的朗读声音洪亮,声情并茂,值得大家学习。

(2)第二自然段:哥白尼对科学的不懈探求,正是从小喜欢问“为什么”开始的。(理解“不懈探求”,扩词,记忆字形,指导书写“懈”。)同学们的记字方法真是多样,学习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能力也很强,你们真棒!

(3)第三自然段:有了问题,随时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不耻下问......)

(4)第四自然段:用沈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沈括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

(5)第五自然段: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板书:相辅相成,联系上下文理解“相辅相成、翱翔”。辅佐刘备的诸葛亮是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人。(记忆“辅”)《羊想云彩》羊都踢起腿,它多么想长出一双有羽毛的翅膀在蓝天中自由飞翔。(记忆翔字)记忆并指导书写“懈”。(解狐的解加竖心旁)提醒注意写字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稳和“三个一”]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用欣赏激励的策略,在教学这一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归纳总结段意的方法。一如既往开展多种渠道自主识字的活动,并用故事、歌谣等策略突破难以记忆理解的生字词。

【习惯培养】:培养学生倾听别人读书的习惯,改掉“别人发言或读书与我无关”的坏习惯。把随文识字贯穿于教学中,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

(三)、展示书写作品,评讲书写

有的同学认真观察,布局合理,字形美观。可有个别同学在起笔、运笔、收笔过程中还没正确掌握老师所教的方法和技巧,希望以后逐步提高,大家都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将是你一生的财富。

【设计意图】:用榜样引领的策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规范书写的习惯。

【习惯培养】: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规范书写的习惯。

(四)、总结概括全文

这是一篇的文章,课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通过、的具体事例,告诉我们“”的重要性,教育我们。

【设计意图】:在学案中设计了填空题,引导学生完整把握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并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要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习惯培养】:教师通过填空式的简洁的总结,培养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能力和课后学会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你喜欢的好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富有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吃饱”“吃好”,也让学生乐于接受家作,不再认为写家作是一项苦差事。

【习惯培养】:培养学生每天回顾所学知识的习惯和认真完成家作的好习惯。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与问》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文中出现的新词。了解说理文的结构、所要阐述的事理。

情感态度渗透点: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姿势正确,书写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稳”,符合“三个一”要求,写出美观的钢笔字。培养学生每次的朗读课文学会心灵与文本对话。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薛法根老师说:“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本课教学,我想,这样一篇文章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要教的东西很有限,课堂教学就是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课前,我翻阅了学生课本,查看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将词语意思都标做了标记。学生已了解这么多信息了,我思考:这节课我应该教学生什么呢?这篇文章内容简单,结合教材文体特点,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我认为在这节课里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学会概括段意,指导学生巧记生字,并把生字写漂亮。

[说教法]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所以课前我让学生进行预习,基本掌握了本课生字词语,学生能读准字音,为读通课文扫除了拦路虎。《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说理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点切入,以旧促新,学生通过自学能很快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记忆难字“懈、翔”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利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引入了口头组词、故事、顺口溜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避免枯燥乏味的集中识字的方法。

4.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写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由读、快速浏览、默读的方法,同时也纠正学生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1、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对照学过的说理文的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回顾以往的方法概括段意。(1)摘取原句法:首尾找中心句

(2)概括综合法

[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质疑课题。

激趣导入时,我先板书“学问”一词,学生说说意思,再在中间加个“与”意思发生变化,学生进行质疑,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二、扫除文中拦路虎,读通课文

针对六年级的年龄特点,采取了一带而过的方式,利用开火车的方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次与生字、新词见面,使学生为读通课文打下基础。

三、回顾旧知,迁移学法

课的伊始,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说理性文章《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写法特点,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此类文章,所以很快总结出了“提出观点﹑事例证明﹑得出结论”的篇章结构,对照板书,快速在开头找到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中间部分则是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哥白尼、沈括”的事例加以证明,最后得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理清了文章思路。

四、指名朗读,随文识字

老师先请一名朗读较好的王凯同学带头,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继而在逐段的朗读中老师问:你读懂了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翱翔”的意思吗?引导学生学习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通过组词、咬文嚼字、联系语境等方法理解新词。

对于记忆生字中的难点字“懈”,我让学生群策群力,有的用组词方法、有的用会意法,有的用编故事的方法,(解狐心里一直遵循“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用人原则。解加竖心旁就是懈。)“翔”字的记法,老师编了故事,大家还记得《安塞腰鼓》的作者刘成章吗?他有一部作品叫《羊想云彩》,那名字叫人浮想联翩,小羊踢起腿想亲吻天空中漂浮的云彩,可是够不着,它多想长出有羽毛的翅膀啊!

写好钢笔字是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重点,我着重指导“懈”字中的笔画“竖”,前两竖是垂露竖,最后一竖是悬针竖,注意左窄右宽的布局。“角”的横折钩在竖中线上,“牛”的上一横在横中线上。“翔”的羊腿踢起来,两个“习”字左边一个稍短,右边一个稍长。学生书写后,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进行评析。

五、利用练习,总结全文

教学结束之时,老师出示填空练习,总结回顾了全文:这是一篇的文章,课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名人、的具体事例,告诉我们“”的重要性,教育我们。

[说板书]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勤学好问  

证明观点名人事例

得出结论相辅相成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说理文的结构特点,又体现本文的文章脉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与问》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王艳红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中间则通过列举“哥白尼、沈括”两个中外名人的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深化论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三读课文,每一遍的朗读,学生都带着不同任务去读。第一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快速浏览课文,对照说理文的结构特点,找出文中作者的观点,如何证明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三遍指名逐段朗读,并适时给予评价、纠正,在朗读中初步读懂课文,学会概括段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突出语文教学第一课时的特点。

随文识字是这堂课的创新之处,以往我们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机械重复。而这节课中,老师充分让学生体现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边读边悟理解词语,群策群力记忆字型,互相评价书写,突出识字教学这一重点。老师加以故事补充来突破了难点。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时书的摆放,声音的洪亮,倾听别人发言、书写时认真观察,注意布局……整堂课中,老师用亲切激励的语言适时提醒学生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

当然,我在教学中或许也不乏有处理不当之处,学生书写时却忘了坐姿的纠正,评价学生的书写环节有些过简单。诸多的不足有待以后多学习,不断完善

《学与问》评课稿

林晓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三义小学语文组来谈一谈王老师所上的《学与问》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本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王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文章情感。

这节课,王老师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

一、把握年段目标,课时特点明显

六年段第一课时训练点就是能够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知文章情感。所以王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把精力放在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从而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上。应该说,这节课我牢牢把握这一训练点展开教学,进行扎实地训练。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书写指导,还是分清脉络,内容概括,步步跟进,踏踏实实。

二、识字教学

第一课时词语教学非常重要。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任务,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语文教师比较注重识字和词语的教学。但到了高年级,教学中往往不如以往。如何让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字词学习的过程中来,使的字词教学走上比较有效的轨道,我认为王老师以下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课前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1、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完成扫清阅读障碍,识记重点字词的工作;2、从文中划出生字词组成新词,会读新词,读准字音,并做到不看注音就能读出生字;3、分析字形时,给每个生字至少找一个字形最相近的字进行辨字组词; 4、在读文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鼓励他们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把不太理解的字词的意思标注出来。

(二)、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课中王老师抓住重点进行字词引导,对于字音的教学,在高年级我主要抓多音字和同音字的的学习。在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如果是比较陌生的容易出错的多音字,我会重点强调,对于这个多音字学生在数次接触时会读的不多,就需要在课堂上多强调。

(三)、注重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对于字形的教学,王老师会结合孩子课前做的预习在课堂上加以巩固。生字扎扎实实,词语理解形式多样。比如教学“懈”字,王老师用理解词义、扩词的方法教学生记忆字形,并指导书写。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教学,孩子掌握的效果往往会比较好。教学“翔”字时,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轻松记忆了字形。

四、质疑问难突现重点,理清思路循序渐进。

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一节课,就很好地采用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自主解疑的过程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王老师采用读题质疑的方法,由学生自主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读文:读正确、读流利。接下来是借助于文章讲述了两个名人的故事,指导学生理清故事思路;借助于理清故事思路让学生认识小标题,学会列小标题,实践尝试,步步推进。解疑的过程正好是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因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贯起来正好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两者合一,可谓水到渠成。把文章读短是一种能力,概括三个问题答案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本领,但精简主要内容,甚至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更是一种水平,而学生不负重望,一蹴而就。因此,舍得花时间、花气力,把准了高年级第一课时的重要训练点,有方指导,定有收获。

总之,王老师教学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的环节紧凑。如果融入更多新基础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节课肯定会更好。


培养好习惯语文课堂展示《学与问》(图1)



培养好习惯语文课堂展示《学与问》(图2)



培养好习惯语文课堂展示《学与问》(图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7823195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合作:BM6686868